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XSION] Day1 Panel 產品、品牌、顧客體驗的創新


主持人:杜本麟
與談人:饒培倫, 李峻德, 蔡志浩, 陳文剛, 胡煜昌




  • 國外與台灣從業環境的比較
胡:認為台灣沒有比不上人的地方,主要是著開創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邊。
當我自己是學生的時候,就被samsung hire了。

Samsung的方式為一對一的coach,每個禮拜都有咪聽。管理上不同的高度
告訴業界高層,應該要讓別人適時的發展自己的想法,聽聽看他們想做些什麼

蔡(從文化角度來進行分析):
觀察到的文化經驗,蔡老師從科技業的晶圓廠到新創公司皆有涉略。
我們有很多高等教育的人口,經濟狀況也發展得不錯,這當中存有矛盾的地方
今天要來討論一下關於人的管理。今天的重點不在方法和流程:

1. 每個人的天賦和你的職業是不相符的,自己無法跟企業一起共創價值。散掉
2. 企業的過度分工,造成無法溝通也無法合作,共同的價值主張在哪?會散掉
3. 創新的靈感其實來自於生活的洞察和體悟,但我們台灣人其實沒有生活,創新競賽想出來的idea都很乾燥
4. 因為我們之前的軌道都太固定,我們過去的產業是以製造業為主,架構不太會變動和失敗。但創新是會一直犯錯,和一直冒險,現在台灣的文化卻不允許我們犯錯。公司應該要允許我們去做這些事情。台灣喜歡可以預期的事情,這樣看的太少
5. 東方文化在意和諧。趨性和諧。但很多時候和諧是什麼都不做最和諧

這五個點如果能解好就有機會。世界變化太快,我們的結構卻無法跟上
台灣如果能解的好是有機會的

  • 怎麼讓高層了解設計的價值?
陳:很多老闆都會說設計師難溝通,設計師都說老闆也難溝通。溝通很重要,但卻不容易。
我們必須使用「策略性溝通」。
材料就是一些使用者的研究和方法,一個新的力量要進入企業,必然會有很多衝擊,跟以往不一樣。

杜:
  1. 創意創新這件事情,是需要環境,環視是需要培育及培養的,公司的高層是否可以提供這樣的環境呢?
  2. 新加坡和澳大利亞:對於人才的培育,有既定的方向和政策的。以三星來說,他們有自己的人才培育方式
  3. 創新不僅是top-down(政策支持與實際作為),同時也是bottom-up:(創意的活動)的。
  4. 台灣在基本能力的培訓和培育是沒有問題的,舉例來說,英語系國家是很競爭的。台灣的培育其實是有國際水準的。但我們卻不太往國外去找工作。為什麼台灣人才會跑去別的國家,這方面要好好想想。環境是需要培育及孵育的。建議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應該要鼓起勇氣,往外找。

  • Q & A:國外人才招募的條件?
胡:mindset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你如何接受挑戰、如何解決問題。專業能力都是可以再培訓的,重點是mindset的培養。有很多人去不同的consultant company來累積很多的經驗,重點是resume & cv的亮眼程度如何。如果你大量的使用自己的時間去發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累積了這些經驗後,未來在面對問題就知道該怎麼去解決。
(自己的疑問:上層的人如何發現這些人的mindset呢?回顧台灣招募人才的現況,還是會看那些外在的專業能力和條件,到底主管要怎麼看一個人的mindset呢?)
但是,如果你學有專精,公司自然會知道要把你安排在哪個位子,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在一個分工的環境下,你到底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 Q&A:學歷相關議題
以中國目前現況來說,學歷仍然備受重視,進學校學的,可能不會變的更好。
原因是我們的創造力可能會因此下降。

杜:在亞洲方面學歷仍然很重要,在新加坡,學生很清楚要競爭的,並不是僅限於同地的人。

陳:關於UX特質人才。
第一層 - care 專業,看其作品,就能知道人、知道其態度
第二層 - 對於人、事、物的敏銳及關懷
第三層 - 本身是獨特的,但又能執行team work (多元性的奏效)

好的設計師,設計作品
好的管理者,設計管理
好的領導者,設計文化。

蔡:別讓學歷成為自己的限制。如果不冒險,該如何去創新?我們勇氣不夠、害怕失敗。在台灣的文化當中,我們很容易把自身命運交給別人,但重點在於自己本身的決定。

行銷自己,看對象是誰、對方的專業是什麼。以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告訴他,我會如何讓你變得更好,以對方為中心來進行溝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