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書] 設計 & 未來生活

書名:設計與未來生活
作者:Donald A. Norman
譯者:卓耀宗
ISBN 978-957-32-6325-8[964]
分類:心理學/ 人因工程/ 設計原理
目錄:
CH1 機器如何主控
CH2 人與機器的心理學
CH3 自然的互動
CH4 機器的僕人
CH5 自動化扮演的角色
CH6 與機器溝通
CH7 未來的日常用品
後記 機器的觀點


======================================
CH1 機器如何主控

兩句獨白並不構成一段對話
我們朝向何方?誰是主宰?
聰明機器的崛起:邁向自然,共生的關係

一九五零年代,心理學家李克萊德-- "人與電腦共生理論"


人和機器的優雅互動: 我們需要一個比較自然的互動,一種能夠下意識的.自然通暢的雙
向溝通。因此人機順利融合,共解問題。

機器易懂,動作難行,邏輯易解,情緒難測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RFID): "

與機器溝通: 我們是不同族類
人機衝突: 機器必須知道人類的意向,而這在短期之內難以成功。
我們需要一套比較平靜.可靠,而人性化的方式,我們需要的是增強化(augmentation) 而
不是自動化(automation)


======================================
CH2 人和機器的心理學
人機心理學的簡短介紹:
智慧型機器的歷史,始於早期發展機械自動化,包括: 鐘錶和下棋機器人。
由於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 伺服機構與回饋(servomechanisms and feedback) 控制
論(cybernetics) 還有資訊與自動機理論(information and automata theory) 等學門的
崛起。

人工智慧研究者將系統的發展從冷硬的. 數理邏輯. 和決策模式轉換到柔性的. 界定不嚴
謹的人為思考方式的世界。這種思考方式運用普通常識推理. 模糊邏輯(fuzzy logic) 機
率 質性推理 和啟發式的經驗法則,而不用精準的演算法。

----
* 機器需要有類似人類的情緒過程

*馬和騎師 & 汽車與駕駛的共生系統
馬提供感官層次的主導,騎師提供意識層次的主導,兩者共同負擔行為層次的控制。汽車
+司機也是一種共生系統,汽車逐步負額感官層次,司機負責意識層次,且兩者合作於行
為層次。

共同領域:人機溝通的基本限制
溝通和談判需要一種瞭解的共同基礎,作為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平台,也就是語言學家
所稱的"共同領域"(common ground)

*兩部機器要開始溝通時,會先經過一系列的步驟確定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資訊.狀態,甚至
他們交流的文法。資訊工程師將這步驟稱為"握手"(handshaking)。
===========================
CH3 自然的互動

    我們的本體感受系統(proprioceptive system)從內耳的半規管.我們的肌肉.肌腱和
關節傳達信號,使我們知道身體的位置和方向。僅需要一眼或聽到一點點聲音,我們很快
就能確認出事件和物件。重要的是: 自然信號傳遞信息但不擾人。

自然的聲音--> 每當物件移動,相碰,刮削,互撞,推或反抗,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聲音。

*自然的訊號(natural signals)

內隱訊號和溝通

義大利認知科學家卡斯托佛朗奇(Cristiano Castlefranch)將這些看來沒有特殊目的線索
成為"內隱溝通"(implicit communacation)根據他形為上的定義,內隱溝通識別人可以加
以詮釋的一種自然的副作用。他不需要特地學習.訓練或傳遞。指不過事從一般的行為取
得知覺形態,和認出這些形態。

在鬆的韁繩操作狀況下,當自動化機器自主運作時,機器顯示出它的運作策略,能讓操作
者了解機器是照哪一種策略運作,已經運作到什麼程度,這事非常要緊的訊息。

未來的智慧型機器不應該長事瞭解人心中在想什麼,不用推測人的動機,或去預測下一個
動作,因為如此一來,會面臨兩個問題:
第一: 它們推測,預期的可能是錯的
第二: 這樣會使機器的行動不可預測。
操作者試著要預測機器可能會怎麼做,同時,機器也在猜測人可能怎麼做。

共用空間(Shared space): 這是公共空間設計的一個新方法,已經得到廣大的注意。她最
令人讚嘆的性質事部使用傳統的交通管制方法,像交通號誌,路標,減速丘和護欄,而且
混和車流。
共用空間的觀念是要人們對她們的公共空間負起責任,決定他們要什麼樣的公共空間和在
這空間內應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
============
CH4 機器的僕人

CH5 自動化扮演的角色


自動系統在決定什麼事要做時當然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出錯的狀況可分為兩種: 錯失
(misses) 和假警報(false alarms) 。錯失代表系統沒有察覺到狀況的發生,因此沒有做
出該做的事。假警報意指系統在不當的時候採取了行動。

不管假警報狀況會造成危險,或者只是令人討厭,它們都會降低人們對系統的依賴。信賴
的建立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需要經驗的基礎和彼此間可靠的互動。

智慧型物品: 自主性或是增強性?

增強性工具是讓人感到舒適的,將活動的決定權交給使用者。所以我們可以使用它或是不
用,選擇能幫助我們的功能,忽略那些沒有助益的其他功能。又因為這些系統不是強制性
的,不同使用者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選擇最適合他們生活方式的不同科技組合。
如果工作本身無聊,危險或不乾淨,那麼把工作自動化是有幫助的。自主性工具不但有幫
助,而且有時候為了把工作完成,是不得不使用的。
CH6 與機器溝通

* 任何產品如果不能給使用者有意義的回饋,那這產品在商場上是註定要失敗的。-->
Ch3 所提到的自然的互動,內隱信號。

* 寧靜技術(calm technology) : 寧靜技術同實用到我們中央和邊緣的注意力,也隨實在
兩者之間切換。中央的注意力指的是我們正在注意的事物,是我們有意識的注意力焦點。
邊緣的注意力指的是中心注意力之外的,不過還是會注意到,而且還是有作用。

機器人設計法則--
1. 提供豐富,有內涵和自然的信號
2. 具可預測性
3. 提供一個好的概念模式
4. 讓機器發出的訊息易於瞭解
5. 讓使用者持續知悉狀況,但不引起反感
6. 利用自然配對,使互動清楚有效。
CH7 未來的日常用品

後記: 機器的觀點


機器人和人溝通的五項法則
1. 簡化事情
2. 提供人們一個概念模式
3. 提供理由
4. 讓人們以為是他們在控制
5. 持續再確定
--再確定是人的一種需求,情緒性重於資訊性,是使人寬心的一種方法。回饋(feedback)
式達成再確定的一個有力工具。當人們按鈕,轉動把手時,我們需要讓他們知道:"是的,
我知道了"
6. 絕對不要用錯誤來形容人的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