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這才是心理學!


書名:這才是心理學!
作者:Keith E. Stanovich
譯者: 楊中方等
ISBN 957-32-5490-5
分類: 心理學-研究方法 大眾傳播-心理方面

筆記,無心得



第一章--活力十足的心理學
用科學的方法了解人類的行為,是心理學各分支之間僅有的連貫性。

科學的每次重大進步都經過巨大的阻力。不過當人們理解到新的發現不但不會詆毀人性,
且能因拓展我們的知識而更加成全人性實,反對的聲音也就消失了。

--------------------------

那麼什麼是科學?

科學的三個緊密相連的核心特徵:
(1) 系統化的實徵主義
實徵主義(empiricism) =" 基於觀察的做法 "指用能觀察到的東西為研究物件的主張
(2) 公開知識的產生
(3) 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研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如何處理自己的人際交往行為及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內隱理論
"(implicit theory),事實上,人們只有在刻意關注,或發現它們受到挑戰時,才意識到
它們的存在。

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科學,因而經常會和世俗智慧衝突。這種衝突是任何新興科學都會遇到
的,了解這個衝突,有助於我們理解那些對心理學做為一門學科的敵意。

第二章--可証偽性

可証偽性的標準是,要說一個理論是有用的,那麼根據它所做的預測必須是具體的,也就
是說,理論在告訴我們如果它是對的責哪些事情應該發生的同時,還必須說清楚哪些不會
發生。一旦後者真的發生了,我們就清楚的知道,這個理論有些地方出錯了。

假設一詞,是指由理論(相對假設而言具有較概括和較廣泛的意義)推衍出來的更為具體的
預測。

這些全能理論不可避免的會妨礙我們對世界和人類本質的進一步認識。無可否認的,這些
理論死巷有時相當具吸引力,正是因為它們無法證偽。它們在現代這個動盪混亂的世界裡
,常被視為穩定的避風港。

波普經常談到:"這些(不可証偽)理論之所以會在心理上對人們產生這麼大的吸引力,奧祕
就在於它們能夠解釋一切。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你事先都可以找到解釋它的答案,不僅
讓你覺得你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還給你應對這個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第三章 操作論與本質論

本質論(essentialism):
本質論認為,能稱之為好的科學理論,必須根據現象背後的本質或內在屬性對現象做出終
極性解釋。

心理學中的操作型定義:
心理學帶有預設偏見的問題。每個人心中似乎都各自早有一套有關人格和人類行為的理論
,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始終不斷的解釋著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知識之所以為正確,並不在於它是否為個別人士對該知識所持有的感覺及相信程度。這個
基本特性,事實上是推動人類歷史實現"人性化"的主要力量。所有建立在直覺基礎上的信
念體系,都有一個共有的問題: 當此類知識出現相互矛盾時,沒有一種機制可以判別孰對
孰錯。

這是心理學面臨的一個難題: 大眾要求心理學回答那些本質論式的問題,而對其他學科卻
通常沒有這樣要求。


舉例:"電腦到底能否思考?"
大眾的預設偏見--大眾對於思考的想法,是與人類這一概念緊密糾結的。
第二個對於思考的標準--"創造性"
因此很多人到最後選擇口語上的爭辯(電腦是由人創造出來的,它們只是在執行人們所
coding的程式)。
但我們卻不能說:"爐子並沒有在加熱,因為是人們創造了爐子,所以是人在加熱"或是"起
重機並沒有在舉重,因為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所以是人在舉重"

事物的起源與其執行什麼特定步驟的能力無關。思考的過程也是如此。一個實體是否能思
考,並不依賴於該實體是誰發明創造的。

Alan Turing針對這個問題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圖靈建議,測試應控制那些與思考能力無關的外在因素。讓售事者同時與兩個鍵盤對話,
其中一個鍵盤的一端是一部電腦,另一端是個活生生的人。受試者的任務是在通過鍵盤與
之對話後,判斷哪個鍵盤後面是電腦,哪個是人。如果受試者不能以大於機率的正確率猜
出哪個是人,我們就有理由推斷電腦具有同人一樣的對話能力,而這正是思考的操作性定
義。

第四章 見證和個案研究證據

用個案研究結果或見證敘述作為評價心理學理論和治療效果的依憑,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沒
有價值的。

個案研究和見證敘述都是所謂的孤立事件,缺乏必要的比較資訊,以有助於排除對同一事
件或例證的其它可能的合理解釋。

見證敘述為什麼沒價值: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s)

"鮮活性問題":
鮮活性效應(vividness effect),當面臨解決問題或做決策的情境時,人們從記憶中提去
與當前情境有關的資訊。因此,對解決當前問題而言,愈是容易獲取的事實,愈會被人們
用來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而資訊的鮮活性,就是強烈影響資訊之可獲取性的一個因素。


第五章 相關和因果


兩個變數的相關問題:

第一種是方向性的問題,當變數A與變數B相關,當要下結論是由A導致B之前,必須想到可
能是相反。

第二種則是
第三變數的問題,(ex.癩皮病和汙水下水道,實為營養不良所致)
兩個變數的相關,並不足以說明他們之間有某種直接的因果關係,這一事實說明的,很有
可能是與這兩變數都相關的第三個變數造成兩者的相關,在該例中,這第三個變數是飲食
營養。而癩皮病和汙水的這種相關則稱為虛假相關(spurious correlations)。

選擇偏差是行為科學中許多虛假相關產生的原因。所謂選擇偏差是指: 人們總是或多或少
人為的選擇自己的居住環境,因此造成某些行為特徵與某些環境變數之間有相關。

第六章 一切盡在掌握中

研究者操弄那個假設可能是一個現象的原因之變數,並透過控制和隨機分派維持所有其他
可能與該原因變數相關的其他變數恆定,以尋找原因變數對現象變數的真正影響。這種方
法排除了相關研究中出現的第三變數問題。

科學家經常必須設計一些在自然世界中找不到的特殊情境,來分離這些自然相關。

第七章 但這不是真實生活啊

安德森, 琳賽 和布萊曼: 大多數實驗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發現一些概念變數之間有哪
些理論上的關係,而這些變數又是在真實世界中不能充分分離出來以便做精確審查的

有些心理學研究是應用性的,目的是將研究結果直接應用於特定的情境中。在這類應用性
研究中,結果是直接推廣到現實中的自然情境裡,因此樣本的隨機取樣性與情境的代表性
相當重要。然而,心理學的大多數研究中卻不屬於這一類。它們大多是基礎研究,用來驗
證人類行為背後機制的理論。在這類基礎研究中,受試者是不是隨機取樣及研究情境是不
是有代表性,並不是特別重要,因為這些研究關注的重點,是驗證一格理論之預測的普遍
性。事實上,在驗證理論的基礎研究中,正如上一章所說明的,人為的情境是故意設置的
,為的是將研究中的關鍵變數分離出來,並且用之控制那些無關緊要的變數。從這個角度
視之,心理學實驗的"不是真實生活",恰好是它的長處,而非短處。

第八章 避開愛因斯坦併發症

在本章中我們看到,為什麼科學進步的突破魔形不適合於心理學,以及為什麼逐漸整合模
型能為心理學提供一個比較好的下定論的框架。證據聚集原則描述心理學是如何整合研究
結果的,沒有任何一個實驗可以一錘定音,但每個實驗又幫助我們排除至少若干個其他可
能的解釋,因而有助於追求事情的真相。使用一系列不同的方法,可讓心理學家確信其結
論是建立在堅實的實徵基礎上。最後,當研究概念發生變化時,他必須遵循關聯原則,新
的理論不僅必須能夠解釋新的科學資料,還必須能夠對先前存在的資料提供一個解釋。

第九章 別相信有"魔術子彈"--多樣原因的議題

變數合在一起的整體效應,遠遠大於我們試圖只研究各自在單一變數因果研究中找到的單
一效應之總和。

第十章 人類認知的罩門

學習機率性思維技巧的最好方法是: 理解並警覺人們使用統計推理時最常犯的錯誤。

*未充分利用機率性資訊
*未充分利用樣本大小資訊
*賭徒的謬誤


就像大多數的學科一樣,心理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機率式結論--其推論的結果是在大多數
情況下會發生,也是較為普遍的,但這些結論絕不是在任何情況都會出現的。也就是說他
們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儘管如此,根據心理學研究及理論所做的預測仍然是有用的。

第十一章 心理學中的偶然

解釋偶然: 錯覺相關和控制的錯覺
人們喜歡對偶然事件做解釋,在心理學家研究得一個稱為錯覺相關現象(illusory
correlation)中看得最清楚。
ex. 羅夏克測驗(墨跡測驗) --> 投射性測驗(projective)測驗

試圖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可能源於我們想相信自己可以控制這些事件的深切渴望。心理
學家蘭格研究了"控制的錯覺"這一概念。它是指,心向各人的能力足以影響偶然事件的結
果。

在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方面,精算式預測(基於群體統計趨勢的預測)遠遠優於臨床式預測


第十二章 讓人瞧不起的心理學

結語:
1. 心理學的進展是透過研究可解決的實徵問題取得的。心理學由許多不同的子領域構成
,某些領域的問題比其他領域更難以研究,因此心理學的發展是不平衡的。

2. 心理學家提出可証偽的理論以解釋他們的研究發現。

3. 理論中的概念是用可操作的程序定義的,這些定義將隨著證據的累積而逐漸變化。

4. 這些理論是透過系統實徵的方法檢驗的,用這些方法蒐集的資料是公開的,也就是說
,他允許其他科學家重複這些實驗並提出批評。

5. 心理學家的資料和理論,只有在那些經過同儕審核程序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之後,才算
式進入科學領域。

6. 實徵主義之所以具有系統性,是因為它遵循真正實驗研究的兩個特點: 控制和操弄的
邏輯。


7. 心理學家採用與多不同的方法取得他們的結論,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各有不同。

8. 在許多的情況下,只有經過許多實驗資料的緩慢累積才能得出結論。

9. 最終發現的行為規律,可以說總是一種機率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