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2014 OpenHCI 人機互動工作坊
@ 台科大 , IB301
雖然這次沒能以學員的身分參加,但至少獲得了passport的資格(只聽演講的參加者)
以下為四天以來演講的筆記
7/7 (一)
*Steve Mann的穿戴式電腦
* Google glass:
使用的時候,螢幕其實是投射在可見範圍的右上角,所以可能會有視覺焦點轉換的問題
* The core of HCI:
1. User research
2. Enabling Technologies
3. Interactive design process
4.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ex. 跨領域的團隊 )
-----
Topic : HCI Trend, 陳彥仰
1. Tangible HCI ( 實體互動 )
不侷限在2D平面的互動,也可在3D的實體空間上互動
2. Mobile HCI
ex. iGrasp - 根據使用者的手勢,變換ipad上的鍵盤模式
3. Natural HCI
人類的自然手勢、聲控 ( 原先動作最直覺的方式 )
Project: 四軸飛行相機 (台大)
4. Accessible HCI
5. Wearable HCI
Ex. Google glass 與手機應用結合,或是只觸碰其本身
/ Smart Watch與手機的應用..... 重點在於不同裝置之間的交互互動
/ 肌電流的偵測
------
Topic: 觀察與設計, 蔡志浩
Slide
設計不只是產品與服務,最重要的是帶給使用者的價值。
我們為什麼需要觀察:
從小到大,我們身邊的親友可能會和自己有相似的價值觀,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能也只會注意到與自己價值觀相仿的人、事、物
經由觀察 - > 走出同質性的小世界
我們可經由不停的發問,找到問題的本質。
也就是,針對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並試著自己回答出為什麼
-> 更了解現象、更了解真正的問題、發現更多種的問題
像是高雄市交通局所辦的機車停等區遮棚,就是一個不良的設計。
為什麼要設計遮棚 -> 因為要遮陽
為什麼要遮陽 - > 因為很熱
為什麼會熱 - > 等紅燈等很久
為什麼等紅燈很久 - > 號誌沒有最佳化
由這個範例我們可以知道,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交通號誌沒有最佳化,
建遮棚只不過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問題。
行為 ------ 需求 --------價值
--------------------------------> 越趨穩定
* Prototyping 可以是一種驗證我們是否有錯誤的方式
==================
Day 2, 7 / 8 (二)
Topic: Ux in startup company, 鄭鎧伊
*有鑑於現有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現在使用者的tolerence越來越低
* UX 是大家的一種心態
* 組織扁平化 - > 付出溝通的代價
* UX 的概念遍佈在組織當中
*UCD (User Centered Design)
* 使用者導向:
需求確定 ->技術 &設計規劃 ->
* 大量使用 log data來改善產品 (數據分析)
* AARRR模型
*並不是使用者 "需求" 什麼,我們就按照此要求去做
創新是對生活全新的詮釋。
--------
Topic: 設計理論與社會實務, 蔡敦仁
Slide
Book : << The Pencil >>
* 革新來自於: 1. 新觀念 2. 新的格度 3. 新材料
Book : <<Acting with technology >>
* Clay Spinuzzi 提出一個現象 --
被害者的共鳴( Victimhood trope ),設計師英雄( Designer-as-a-hero )
觀點: 1. 新領域 ( Genre ) 的探索方法 ; 2. 探索本身即為方法論
* 跨領域的整合: 可能會有個領域的偏見
====================
Day 3 , 07/09 (三)
Topic: 服務設計, 汪建均
創造美好的服務:
1. 新的的服務 -> 不被顧客所遺忘
2. 利用每一種感官
3. 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把美學的價值融入其中
ex. Energy Rehab
顧客情緒隨時間點轉變
---------------------------------------> 時間軸
顧客的購物流程 ->
----
Topic : 設計與虛構, 梁容輝
Slide
* 設計中的推測導向
Paper : HCI in parallel universe ( 以平行宇宙的觀念來看HCI )
/ CHI 2039
# The poetics of Design Fiction - Markussen
站在未來的點,設想先前發生某一事件,再加以推測闡述
** 互動設計的轉向:
---實證 -> 第一派典 ( 工程 / 人因)
|
|
----後實證 -> 第二派典 ( 認知心理 )
* 批判轉向、現象學轉向、美學轉向、推測轉向
Book: Speculative Everything
* 把想法做出來 -> 是為一種論述
*認知推測 ( Cognitive Speculation )
paper: # 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 沒有實證,可以先用合理的猜測
paper CHI: # Animism as a Metaphor for Interaction Design ( CHI ' 13 )
( 泛靈論作為互動設計隱喻 )
ex. NailDisplay( CHI 2013 )
===============
Day 4, 07/10 ( 四 )
Topic: 數位製造與maker, 鄭鴻旗
DIY vs. DIWO ( Do it with other )
群眾們的分享平台有:
instructables(包括各種教學) 、
thingiverse (3D 列印相關檔案) 、
gitHub (很夯大家都知道的)
* 台北的打鐵街有很多資源可以挖掘
* 有機的創作模式:
發表自己想法的專案,自然有人會被吸引,並給予你回饋
-----
Topic: 互動廣告創意, 宋恆
洞察: 發現消費者自己也不知道的需求
* UBO = Unique / Brand / Offering (訴求)
洞察之眼、利益之眼、說服之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