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開放式課程感覺在台灣好像沒有很興盛??不然可能是我找到的資料不多
這次看的主題和 工業設計 可能比較有關係
放一些影片的筆記和看法
Week1 -- 互動產品使用者經驗(UX)設計經驗分享
- 使用者心智模式:
=> 使用者的慣用習性 + 設計者的創新
- 互動設計的使用性目標:
確保互動產品是容易學習,能有效利用,及能夠給使用者愉快的使用體驗。
( 著重於使用者的內心感受 )
* Diary Observe: 記錄使用者日常生活( 圖片 ),通常用於國際性的產品
* Persona : 定位使用者的對象,觀察真正使用者的使用情形。
* 層級式
- 使用者作業分析
* 層級式
* 參與式設計 -- 問使用者意見的時候,不可以直接將成品給他看,
最好給他一些草稿階段的半成品
( 使用者可能覺得你都做好了還問我什麼? )
-> 成果具有傳承性
- 使用者經驗調查
-> 成果具有傳承性
分為 參與式的觀察 和 非參與式的觀察
事先定訂好主題目標,利用檢核表( 能夠快速有效的記錄,通常在觀察環境時人流來往 或是變化性大 ),注重信度及效度( 註1 )。
* 物質痕跡觀察法
----- 人群走動草皮
|
----- 手機常摔到的地方
* 問卷式的調查
分為封閉式或開放式,現在以封閉式居多,開放式多以訪談代替
------------------------
註1. 信度是指測量以及資料取得的可靠度、一致性、穩定度與準確性效度是指測量的方向正確的程度
source:研究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
有些測量研究方法,跟心理學上的測量方法還蠻相似的
問卷式的調查或參與式設計當中的觀察,若是觀察者在場,會影響到被觀察者的行為
觀察者效應 ? 有點忘了
剛剛找了一下應該是這個 :
有空的話可以再回去翻翻這個部分。
還有講者有補了一下Don Norman的著作,這學期太偷懶了一直沒辦法好好的看完
回學校的時候一定要找個一兩天好好的讀完那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